
結婚以后,婆婆經常對我講家中的故事。公公少年喪父,又是家中長子,早早就肩負起了養家的重擔??墒撬麘汛粝?,一邊干農活,一邊發奮讀書,憑借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長春地質學院,成為上個世紀50年代人人羨慕的天之驕子。后來,他響應國家號召,支援邊疆建設,光榮參軍。在邊疆期間,他用精湛的業務知識,堅持駐守在惡劣的野外為當地駐軍和百姓找水打井,造福西北人民,被任命為新疆庫爾勒市某部團長。公公的弟弟受哥哥的影響,到了適宜年齡也光榮參軍,因為在部隊表現優異,也被提升為團職干部。一家兩兄弟都成為部隊的軍官,這在偏僻的家鄉小山村可謂是光耀門楣的稀罕事,公公兄弟倆一直是全村人的驕傲。
愛人從小生活在部隊大院,對部隊有著深厚的感情,長大以后,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參軍入伍,也成為一名光榮的軍人。我與他戀愛的時候,他已經轉業到地方工作,公公已經退休,但是愛人的姐姐和姐夫,依舊一生戎裝駐守在邊疆的軍營之中。走進這個軍人之家,讓我感覺到軍人之家的好家風無處不在。家中每個人都自律簡樸,樂于奉獻,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。
公公熱愛工作,退休以后,依舊鉆研業務,堅持寫學術論文,被眾多單位邀請去指導工作,直至耄耋之年也不曾停歇。生活上一直保持著勤儉的生活習慣,平日里永遠穿著一身部隊時穿的舊軍裝,他曾在遺書里寫道:“我走后,不要驚擾別人,走時穿我的綠軍裝,戴我的軍帽,后事一切從簡。”公公喜歡讀紅色經典的書籍,更是時時關注對下一代的教育。
愛人從小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,對生活對工作也都表現出了一個軍人的良好品質。他生活自律,每天堅持早起,樂于助人。工作上勤勤懇懇,有責任感,肯擔當。遇見加班,他總是搶著留下來工作。
女兒是公婆幫助帶大的,她接受最早的教育是公公教她的毛澤東詩詞。記得那時她剛學會說話不久,經常是我下班推開家門,她奶聲奶氣的聲音就傳入我的耳朵:“風雨送春歸,飛雪迎春到。已是懸崖百丈冰,猶有花枝俏……”“紅軍不怕遠征難,萬水千山只等閑……”一本主席詩詞公公反復教女兒誦讀,她當時目不識丁,卻能流利地背誦下許多首詩詞,這在她幼小的心里種下了紅色的愛國的種子,她從小就想象爺爺、父親一樣成為一名光榮的軍人。
由于各種原因,女兒沒能實現當軍人的愿望,但是姐姐家的女兒軍校畢業以后,成為一名軍人,實現了我們家祖孫三代都光榮參軍的夢想。家庭,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,女兒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,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,如今在校讀研,疫情防控期間她積極加入抗疫志愿者的隊伍,努力成為為國家、為社會有所奉獻的人。
《南史》一書中說:“齊有人焉,于斯為盛。其余文雅儒素,各稟家風?;貌粔?,亦云美矣。”可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家風教育。家風是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,是給世代家族成員樹立的價值準則,能夠提升家族成員的精神風貌、道德品質、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。良好的家風,能惠澤每一個家庭成員,會照亮孩子成長的路。相信我們這個軍人之家的家風傳承,一定會“德澤源流遠,家風世澤長”。